糖尿病坏疽
多发于50岁以后,60-70岁多常见。多见于肥胖或成年型而病程长的糖尿病病人,平均约10年。部位多见下肢,上肢少见。单侧发病多见80%,双侧同时发生少见20%。坏疽可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多数患者坏疽的发生是缓慢的,有严重的神经损害,疼痛可轻可重,局部轻度损伤,发生皮肤局限性小水泡。以后皮下组织变成暗红色或黑色,严重四肢手足发生溃烂坏死,干枯变黑,化脓感染等。
症状
1、间歇性跛行,为下肢的早期表现,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有小腿腓肠肌疼痛,停止行走或休息后可使症状缓解。年老者如发生间歇性跛行时高度怀疑由动脉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
2、休息痛,是病变的中期表现,当病变发展,下肢缺血加重,不行走也发生疼痛,称为静息痛。这种疼痛大多局限在趾或足远端,夜间尤甚,卧位时疼痛加剧,下肢垂下可有缓解,夜间静息痛或休息痛。因睡眠时心输出量最少,下肢灌注注血量也减少,故疼痛常在夜间加重。(1)湿性坏疽:肢端体表局部软组织糜烂,形成浅溃疡,继之溃烂深入肌层,甚则烂断肌腱,骨质受破坏,大量组织坏死,形成大脓腔,排出较多分泌物。此型坏疽多见,占72.5%,主要病理基础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所致微循环障碍。(2)干性坏疽:受累肢端末梢缺血坏死,干枯变黑,病变界线清楚,发展至一定阶段不经处理会自行脱落。此型坏疽约占7.5%,其主要病理基础是中小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坏死。(3)混合型坏疽:约占20%。微循环障碍和小动脉阻塞两类病变并存,既有肢端的缺血干性坏死,又有足和(或)小腿的湿性坏疽。
0级:无开放性病变,明显供血不足。
Ⅰ级:浅表溃疡。可由水疱或其他损伤所致,或自发产生。
Ⅱ级:溃疡深达肌腱、韧带、骨关节。
Ⅲ级:深部溃烂感染,并有骨髓炎和脓疡窦道形成。
Ⅳ级:有趾及和(或)部分足坏疽。
Ⅴ级:全足坏疽.
整体预防:调适饮食,控制血糖;适量运动;精神愉悦;生活规律;不要吸烟;不要饮酒。
要保持足部的卫生。每天认真洗脚,定期使用酒精等进行足部的消毒,特别是趾丫部白霉、浸润,足部鳞屑等要使用杀灭真菌的药物及时治疗;要每天检查双脚。有无肿胀、破损,注意皮肤的颜色温度等;要适时修剪趾甲。修剪时要注意防止损伤皮肤,如果造成破碎,应该马上消毒治疗;要预防外伤、烫伤、冻伤。要注意行动时的足部保健,选择合适的鞋袜。
要经常到医院检查双足。通过专科医生的检查,可以了解双脚的状态,是否出现了神经、血管的病变,对于诊断和防止糖尿病足非常重要。
不要赤足走路。有糖尿病和周围血管病的病人要防止足部的损伤,不能光脚走路,特别是小区里健身用的卵石路,对他们也是不合适的;不要用热水洗脚。平时洗脚的温度不宜超过40℃,更不能用热水袋或直接烤火取暖;不要穿不合适的鞋袜。可以穿着棉袜、柔软透气的鞋子,否则导致足部损伤或引发足癣;不要使用有害药品。特别是一些刺激性很强的药品;不要过度搔痒。不要自行处理鸡眼或自用刀片割胼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