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周围血管性疾病的常用活血化瘀中药的性味、功效、常用剂量及现代药理研究如何?(1)
赤芍:苦辛微寒。凉血清热,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增加冠脉血流量;抗血小板聚集;抗肾上腺素作用,改善微循环;镇静、解热,抗惊厥;抗菌、抗病毒;迟缓平滑肌,解痉镇痛。常用剂量3-15克。
丹参:苦微寒。养血安神,调经,活血化瘀。增加冠脉血流量,调整减慢心律;抗血凝,抑制纤维胶原合成;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血脂、血压、血糖;抗变态反应,降低LgE及r球蛋白;抗菌、抗肿瘤。常用剂量10-20克。
益母草:辛微苦寒。调经活血,去瘀生新,止痛,利尿。降低血压,扩张血管,抗肾上腺素作用,改善微循环,抗凝宁,抗血小板凝集,溶栓,调整肠管平滑肌活动,兴奋呼吸中枢。常用剂量10-20克。
丹皮:辛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消淤。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纤溶酶而达到抗炎作用;降血压,对肾性高血压也有效,解热、止血;抗菌、抗病毒;镇静、镇痛。常用剂量5-10克。
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降低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增加纤溶酶活性;降血脂、降血压、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减低心肌耗氧量,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抗维生素E缺乏;抗贫血。常用剂量5-15克。
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祛瘀通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使微循环血管开放数增多,降低血压与利血平有协同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抑制血栓素A2,降低纤维蛋白稳定性;镇静作用,解除平滑肌痉挛,增加冠脉动脉血流量,有强心作用,可通过心脏受体兴奋;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抗放射,抗维生素E缺乏。常用剂量3-10克。
红花:辛温。活血通经,祛瘀止痛。降低血管通透性,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抑制血小板凝集,对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反应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常用剂量3-10克。
五灵脂:甘温。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炒炭止血。解痉;抗菌(伤寒、结核、葡萄球菌),抗真菌(毛癣菌);增加白细胞。常用剂量3-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