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久治不愈的伤口就是溃疡。溃疡可以发生在消化道、呼吸道、血管、眼结膜等以及皮肤的任何部位。下肢溃疡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慢性下肢溃疡有时属于疑难病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溃疡甚至会“癌变”或导致“截肢”。
根据病因,下肢溃疡的分类
导致下肢溃疡的病因很多,损伤、感染、血液循环障碍、神经营养障碍或肿瘤的破溃等均可导致表皮、真皮、皮肤深层组织的破坏和缺损,发生小腿溃疡。
组织损伤有烧伤、冻伤、强酸、强碱灼伤及放射线损伤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小腿溃疡的疾病除下肢静脉曲张外,还包括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结缔组织疾病等;神经营养障碍如脊髓病、脊髓空洞症等;糖尿病、贫血、血浆蛋白过低、维生素缺乏、营养性水肿等代谢障碍也可导致溃疡;局部特异性感染如结核、麻风、梅毒、放线菌病、白喉、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等;免疫反应异常如坏疽性脓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可引起下肢溃疡。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引起的肿瘤性溃疡均为恶性溃疡;由于治疗不当、换药错误、局部反复应用刺激性药物,如碘酊、苯酚(石炭酸)等、未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引流不当等,也可导致伤口经久不愈,形成慢性溃疡。
据英国《Nursing Times》调查报告称:大约70%的下肢溃疡是由静脉高压引起,10%由动脉疾病引起,剩余的20%中,有15%被认为是由于动脉和静脉联合引起(混合型多因性溃疡),另5%由外伤、感染等因素引起。
根据血管外科的专科临床经验,在所有的下肢溃疡中,静脉性疾病导致的溃疡所占比例为90%以上,其余不足10%者为动脉性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水肿以及神经性疾病、新陈代谢失调、血液系统紊乱和某些免疫系统疾病等所致。
可见,下肢溃疡主要由周围血管疾病所致,它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为瘀血性溃疡,即静脉性溃疡,主因下肢静脉血液瘀积而致,病因包括原发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浅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此类溃疡形成的机理,目前认为是下肢静脉瓣膜损害后均出现下肢静脉高压,继而使皮下毛细血管周围的纤维蛋白沉积,形成氧和其它营养物质的弥散屏障,这是静脉性溃疡的主要病理基础;同时血液纤溶活性降低也使得清除纤维蛋白的能力减退,在二者共同作用下,皮肤营养状况不断恶化,最终形成溃疡。也把这种溃疡称为静脉瘀滞性溃疡。
另一类即缺血性溃疡,也可称为动脉性溃疡,主因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动脉缺血性溃疡病因包括:动脉硬化闭塞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动脉缺血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形成溃疡,或轻微伤口即导致经久不愈,形成溃疡。
随着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其造成的下肢溃疡日益常见,值得重视。糖尿病下肢溃疡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其主要原因是肢端缺血、神经病变、感染及多种诱发因素所致。本病以老年人多见,致残率高。其病理基础是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阻塞,致使所支配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而造成溃疡经久不愈。由于在高血糖的刺激下,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糖化蛋白沉积,管腔变窄,导致神经营养血管病变致神经缺血缺氧。由于周围神经病变以及周围血管病变致下肢血循环障碍,致足部形成胼胝、溃烂、感染乃至慢性溃疡,经久不愈。足部溃疡合并感染常造成肢体湿性坏疽,部分可诱发酮症酸中毒,因危及生命常需截肢治疗。
由上可见,溃疡的病因有时候并非单一,甚至可能是多种病因联合导致。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对溃疡进行积极地处理往往可以得到满意效果。若贻误病情,会导致溃疡反复不愈。
下肢溃疡的表现
不同病因导致的下肢溃疡表现有所差异:
1. 常见的糖尿病性溃疡多发生在轻微的损伤或感染后,好发于足、趾、足跟及小腿,为慢性顽固性溃疡,以无痛,基底部不呈鲜红色为特点,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可以通过血糖、尿糖测定而明确。
2. 有一类被称做“高血压性小腿溃疡”,多见于40岁以后长期患高血压病的女性,常以轻微外伤为诱因,在两小腿下部后侧面、外踝上方等处发生,溃疡为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紫红色晕,底面肉芽组织少,有剧痛,不易治愈。
3. 静脉淤血性溃疡,这种溃疡多发生于小腿下1/3 的内侧或外侧,以内侧较为多见,且多伴有周围组织肿胀、色素沉着等。局部初起常先痒后痛,色红,糜烂,迅速转为溃疡。溃疡大小不等,呈发白或暗红色,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脓水秽臭难闻。病久溃疡边缘变厚高起,皮色黯黑,浮肿或伴有湿疹。收口后易反复发作。有些长年不愈的溃疡可出现“癌变”。
其它一些少见病因到导致的溃疡各有独特的临床表现,不一一详述。
由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造成的下肢缺血性溃疡,这种溃疡是由于供血严重不足,使得肢端缺血、坏死所致。临床表现往往有下肢的怕冷、麻木,有间歇性跛行,皮肤变薄、肌肉萎缩、趾甲变形等营养障碍性表现,可有患肢皮温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一般溃疡大小不一,境界清楚,肉芽苍白,此类溃疡多发生在趾端,严重缺血患者常常是彻夜不眠,抱膝而坐。如不能及时治疗改善血供,最终结局往往是截肢甚至导致全身衰竭。
当前动脉缺血性溃疡发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老年人、“三高”人群中,值得注意。如能提前预防处理,可以避免发展到溃疡。在此重点叙述一下,动脉缺血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三期。
(1)第Ⅰ期(局部缺血期):可能出现病变肢体末端发凉,怕冷、麻木、轻度疼痛。患者行走一定距离足底或小腿肌肉酸胀、疼痛,被迫停止行走,休息3-5分钟疼痛缓解后即可行走,步行同等距离又发生疼痛,即间歇性跛行。此时查体可能发现趾(指)部皮色苍白,皮肤温度低,末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第Ⅱ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较第Ⅰ期症状明显加重,特点是出现静止痛,夜间疼痛剧烈,抱足而坐,终夜难眠。足部皮肤营养障碍表皮色苍白,潮红、紫红或青紫,足汗减少或无汗出,皮肤干燥脱屑,萎缩,弹性降低,汗毛脱落,稀疏,常有小腿肌肉萎缩。
(3)第Ⅲ期(坏疽期):由于病变肢体严重缺血,肢端发生溃疡或坏疽,常从足趾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坏疽呈干性或湿性,大多数局限在足趾或足部,也可累及足踝部或小腿,单独足背或足跟发生溃烂坏疽合并感染,肢体溃烂,可有恶臭,出现疼痛或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