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 管 炎(一)
1. 疼痛 疼痛是较早出现的症状,同时也是后期病人最难以忍受的痛苦。发病早期患肢发凉、麻木或足底紧感。当行走一段距离后,小腿或足部肌肉发生胀痛或抽痛,或感觉酸困无力难以抬步,被迫止步不前,休息片刻,疼痛缓解,则又可走同上距离,症状又重复出现,这个特点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这是脉管炎病人较早出现的特征性的表现,可惜在这个阶段很少有病人到医院来看病,更为不幸的即使病人到医院看病,但是许多不是血管病专科的医生也认识不到这个症状,从而错失治病的良机!
随着病情的发展,无痛性行走的距离逐渐缩短。当缺血进一步进展到在休息 状态时仍感疼痛则称为静息痛。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此种疼痛更为难熬,病人常抱足而坐,或悬足于床前,企图借“水往低处流”来增加脚部的供血量。情绪刺激和寒冷都可使疼痛加剧。当发生溃疡而继发感染后,更将加重疼痛的程度。患者常呻吟不止,彻夜难眠,生活如同在地狱里一般,身心受到严重折磨。
2.发凉和感觉异常 可见脚或手发凉、怕冷,对外界寒冷十分敏感, 这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有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发凉程度也随之加重。有时还可出现针刺感、奇痒、麻木、烧灼等异常感觉。
3. 营养障碍 常见皮肤干燥、干裂、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或停止生长、肌肉松驰或萎缩。手指缺血可使指尖瘦削呈“削竹”状改变。
4. 浅静脉炎 约50 %的病人早期或整个病程中反复出现足背或小腿的一段或数段浅静脉发炎,表现为发红、疼痛的硬结或呈索条状。一次发作持续时间约1~3星期,消退后往往残留色素沉着痕迹。
5. 皮色改变 在病变早期,缺血的趾(指)皮色可呈苍白色,后期可出现皮色紫绀(如下图)。晚期患者足趾常呈暗紫红色,光薄发亮。
6. 溃烂和坏疽 这是脉管炎后期严重的表现,可自行溃破,也可因局部加温、药物刺激、拔甲或损伤等原因诱发。有时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小的疮口久不愈合,有时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足(手)趾发黑坏死(如右图)。
脉管炎病人需做的检查
脉管炎病人自己也急于弄清以下问题:是不是缺血?缺血的严重程度如何?缺血的部位在那里?血管有病的范围有多大?血管是狭窄还是闭塞?狭窄或闭塞的长度是多少?引起血管闭塞的原因是什么?是血栓还是动脉硬化?也只有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通过治疗前后的对比判断治疗效果。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借助仪器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1) 多普勒(Doppler)超声血流体积描记仪(PVG)
这种方法可以听到四肢甚至直到指尖的血流声音,并可以描记出动脉搏动的波形。如果某处供血减少则动脉波幅降低,如果血管闭塞则听不到血流声、脉波呈一直线。这是最简单的检查方法,缺点是不能定量。
(2)光电体积描记仪(PPG) 测定:
这种方法可以敏感地测出手指和脚趾尖的血流情况,并可根据所描记的动脉波情况判断缺血的程度以及血管的弹性情况,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缺血性疾病的早期检查,并可早期判断有无动脉硬化。(下图从正常至严重缺血时的PPG特点)
(3)踝/肱指数检查
血压和血流量有一定关系。四肢动脉正常的人,足踝部的血压比上肢肱动脉血压(平时所量血压)要高,踝部的血压和上肢的血压比值称为踝肱指数,正常人踝肱指数大于1。一般认为:踝肱指数1.0~0.8是轻度缺血,0.8~0.5是中度缺血,0.5~0.3至之间是严重缺血,低于0.3是极严重缺血,将要发生坏死。
踝肱指数是检查缺血的一个定量指标。可以判断缺血程度、病情发展情况及治疗效果。是脉管炎必须的一个检查项目。
如果同时进行上肢或下肢不同阶段的血压测定,对于判断血管阻塞的部位也很有帮助。
(4) 皮肤测温仪、氧分压测定仪和热象图可间接地反映组织供血情况。
(5) 血液流变学测定,包括血液的粘稠度、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等,可以了解血液粘滞度、血小板聚集性能以及是否有血栓形成,有助于指导治疗。